一、有灵的生物,描绘了大西洋的最初蓝图
在澳大利亚某一个版本的50元纸币上,曾赫然印着一种大头苍蝇的图案。初到澳大利亚的人大多不解,纸币这种彰显国家实力的名片,为什么澳大利亚官方会以在它的显眼区域,放置一只苍蝇图案为荣?
答案是澳大利亚地广人稀,当地人又注重清洁,卫生环境特别好,因此原本喜欢垃圾堆和肮脏物的苍蝇,在澳大利亚不得不改变习性,转而以吸取植物汁液、咀嚼嫩叶嫩果为生,它们几乎不携带细菌和病毒,反倒像蜜蜂一样,为植物传授花粉,给澳大利亚农、林、牧业带来了累累硕果。
所以这样一种深受大家青睐的益虫,能够出现在官方发行的纸币上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无独有偶,在离澳大利亚近两万公里的大西洋沿岸,有一个摩洛哥王国,这个坐落于非洲西北角的国家发行了一种200迪拉姆的纸币,纸币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生物图案:染料骨螺。
这种海螺细长而多刺,曲线优美,造型独特,它们生活在海岸边,靠着舌头在其他生物壳上磨出孔后,吸取营养过活。
如果说大多数国家的纸币都被元首或其他重要人物肖像占领,那么在摩洛哥的流通货币上印着这样一种生物,一定也有它独特的代表意义。
事实也是如此:在摩洛哥建国以前,这种染料骨螺就已经开始充当当地日常贸易的货币角色。这种独特的经济含义,让摩洛哥人民始终视它如珍宝,以至建国后,依然在纸币上为它留了一席之地。
在交通并不发达的远古,人们要跋山涉水才能去到海边,突变的气候和狂吼的海浪让不少人心生畏惧,不惧艰险的勇士因而获得了大自然的奖赏:在海边才能见识到的物品比如贝壳,因为获得者稀少,所以价值高,于是成了凯旋战士的战利品。
对北非经济有着极大影响的染料骨螺正是这样一种物品。它售价高,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原因,还因为人们发现,这类海螺遇到危险时,会分泌一种粘液来麻痹对手,保护自己。粘液在空气里最终会变为紫色,这种新颖的颜色被有心人提取出来当做了染料,风靡一时。
根据史料记载,一只海螺只能贡献一滴原液,因而当时由这种“推罗紫”染色的羊毛,已经与等重的黄金同价,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穿着这“真正的紫色”。
在发现了商机后,腓尼基商人开始在大西洋海岸边大规模搜寻并运送这些贝壳,同时在它们的鳃下腺中提取紫色染料,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中高价出售。
在法国博纳博物馆,有一幅由著名画家鲁本斯绘成的《紫色的发现》的油画,画中描绘了一则神话故事: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神犬,咬碎并吃掉了被冲上海滩的一只海螺,随后神犬的鼻子被海螺流出的液体染成了紫色,这幅画作也从侧面证实了当时大西洋沿岸染料骨螺的商用价值,和紫色被发现并提取的由来。
《紫色的发现》。图片: Peter Paul Rubens
中国成语中,也有着“紫气东来”的讲究。古人以紫色为尊,实际上就是因为紫色染料的难得。在《韩非子 · 外储说左上》中也有关于紫色的记载:
“齐桓公好服紫,一国尽服紫。当是时也,五素不得一紫。桓公患之,谓管仲曰:“寡人好服紫,紫贵甚,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,寡人奈何?”管仲曰:“君欲止之,何不试勿衣紫也?谓左右曰:‘吾甚恶紫之臭。’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,公必曰:‘少却!吾恶紫臭。’”公曰:“诺!”于是日,郎中莫衣紫;其明日,国中莫衣紫;三日,境内莫衣紫也。”
从左至右依次为Hexaplex trunculus、Bolinus brandaris、Stramonita haemostoma以及从它们提取到的颜色
骨螺染色的传统工艺,曾流传兴盛了几个世纪,骨螺也因而成为大西洋沿岸居民的宠儿。最终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,骨螺染色的技法也渐渐失传,这项源自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老技艺,逐渐被人们遗忘。
《颜色的故事》作者维多利亚·芬利曾说:“紫色的秘密并未完全消失,它只是在等待着被唤醒而已。”
而最初跟着紫色被一同唤醒的,还有染料骨螺被发现的地方——初登世界舞台的大西洋。
二、人类的冒险和进取,赋予了大西洋另一种活力
说起航海,绕不过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就是哥伦布。
克里斯托弗·哥伦布,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,探险家。他四次横渡大西洋的传奇,和发现新大陆的壮举,让西方世界得以沿着他的足迹继续探索地球,最终一展海上霸业,引领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工业文明时代,世界历史的进程也被彻底改变。
1451年,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。游历过中国的马可·波罗曾在热那亚服过刑,他的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一度让哥伦布非常着迷,哥伦布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踏上印度和中国的土地。
在当时,地圆说的理论虽然已经提出,但并没有被主流社会所接受。更多人担心如果乘船越过已知地域的边界,就会有未知怪兽和灾祸,在等着惩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探险者。
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支持者,他认为“那些能在别人认为的不毛之地里挖出黄金和甘泉的人被称为天才”。
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他四处游说,希望能够申请到资金,去探索地球的另一半领地,可是葡萄牙、意大利和英国都先后拒绝了他的资助申请。
最终,富有远见的西班牙王室批准了他的远航,他们授予哥伦布“海洋舰队司令”的头衔,并且同意他未来会分到探险总财富的十分之一,但条件是他必须为西班牙征服一些大陆和岛屿,让西班牙能在开辟东印度群岛航路的竞争中击败葡萄牙。
1492年8月3日,哥伦布带领90名船员乘船启航,正式开始自东向西横渡大西洋。随着不见陆地的时间一天天延长,船员们身心俱疲,开始打起了退堂鼓,不断闹事威胁说要将船开回去。哥伦布不断安抚,再三向大家保证,他们一定会找到通往东方的香料之路。
最终,在10月11日晚上10点,哥伦布发现了一丝光亮,第二天早上他们迫不及待登陆了那片梦想中的土地。
满心希望踏上东方的哥伦布,带领船员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上了岸,却没能看见期望的印度土著人或者类似可汗的领袖。
在和当地人的交流中,哥伦布得知这座岛叫做“Guanani”,他立即将它改名为圣萨尔瓦多,并宣布已经被西班牙占领。这之后,哥伦布还去到了古巴——他理想中的日本所在地。
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,哥伦布先后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、小安的列斯群岛、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、以及中美洲,并宣布它们全部成为了西班牙帝国的领地。
但是他到离世前都不知道,自己原本想要寻找的通往亚洲财富的新捷径,实际上是去往美洲的“新大陆”。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尊敬:美洲的一些国家,将每年的10月12日,设定为哥伦布日,以纪念哥伦布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的创举。
在航海中的所见所得,哥伦布都记录进了航海日志中,虽然没有直接发现他梦寐以求的黄金和珠宝,但是他的高瞻远瞩和沿途见闻,为世界航海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,都翻开了重要的篇章:从首次远航,再到1504年第四次横渡大西洋结束,美洲这片未知的新大陆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,后来的探险家们跟随他的步伐继续前行,东西半球的隔离状态就此打破,航海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,世界经济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。
与海斗,其乐无穷。直到今天,大西洋这片海域依然热闹无比,每天对着各式各样的船只迎来送往,而萦绕在大西洋航船上空的关于人类进取的一个个探险故事,依然在为人类航海史续写着新传奇。
三、大西洋上的波澜壮阔背后,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文明发展史
在距今一千年前,人类对于大西洋的印象还寥寥无几,随着勇敢的远航者们相继领略了它的雄伟后,大西洋逐渐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奠基石。
大西洋的英文名称叫ATLANTIC OCEAN,古称OCEAMUS ATLANTICUS,它得名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神——阿特拉斯。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,能知道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,传说是他支撑石柱,才将天和地分开。
最初希腊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,随后扩大到直布罗陀以外的海洋,1845年,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将位于欧洲、非洲与南、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域定名为大西洋。
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,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%,平均深度3627米,最深处达9219米。
大西洋南北距离较远,气候多样,在欧洲、美国、加拿大以及巴西和几内亚湾以南的海域常年出现大风浪。但就算如此,大西洋上的丰厚回报,依然吸引着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目光。
首屈一指的是大西洋的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。大西洋下深埋着石油、天然气、煤、铁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矿产资源,大西洋中的生物资源尤其是鱼类数量也特别丰富,每年鱼类的捕获量占到了大西洋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%,其中单位面积的渔获量更是达到了250kg\km²,居世界首位。
在西蒙·温彻斯特的笔下,大西洋的前世与今生正徐徐在画卷上展开,它那变幻莫测的海体,也激发了人类性格中关于探险和追逐梦想部分的不断养成。
大西洋的发展史,实际上正是紧密相连的人类文明发展史。
千百年来,大西洋见证了蛮荒和文明的交替,也见证了强权和野心的更迭,却只是默默无言,继续潮起潮落,翻滚不息。
而大西洋的兴衰起落,也为人类文明活动添上了又一个记录节点:它透过航海视角,见证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好奇,勇敢,坚持,以及追逐利益时展现出来的原始野心。
所谓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任何人都只是被时代挟裹着前进的一个小角色,万事万物,无出其右。
前路浩瀚,在缓缓行驶的历史巨轮中,大西洋的故事也一并铭刻在了人类活动的发展进程里。而这一段大西洋和人类的不解之缘,还会在未来持续上演。
对探险家而言,大西洋究竟是象征着自由和进取的信仰,抑或只是他们身后资本掠夺的文明借口,所有的故事全都被如实写在了《大西洋的故事》一书中,留待人们自行发现和探寻。
而对于我们自己,虽然无法凭借个体力量对抗恢弘的海洋,但在历史长河中,我们作为亿万浪花中的一份子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,却也在转瞬即逝的生命中,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