磁滞现象是指铁磁性材料(例如:鐵)在磁化和去磁过程中,铁磁质的磁化强度不仅依赖于外磁场强度,还依赖于原先磁化强度的现象。

当外加磁场施加于铁磁质时,其原子的偶极子按照外加场自行排列。即使当外加场被撤离,部分排列仍保持:此时,该材料被磁化。

一旦被磁化了,其磁性會繼續保留。要消磁的話,只要施加相反方向的磁場就可以了。這亦是硬碟的記憶運作原理。

Stoner–Wohlfarth模型下磁感应强度 m与磁场强度 h关系. 从原点出发的曲线称为 起始磁化曲线. 磁化饱和后的下行曲线与下方对应的反向曲线构成一个磁滞回线. 其中hc值被称为矫顽力,mrs值被称为剩磁

对于产生晶粒取向的电工钢的一组B-H回路(BR 表示剩磁,而HC为矫顽力。)

在铁磁质中,磁场强度(H)和磁感应强度(B)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。如果在增强场强条件下,此二者关系将呈曲线上升到某点,到达此点后,即使场强H继续增加,磁感应强度B也不再增加。该情况被称为磁饱和(magnetic saturation)。[1]

如果此时磁场线性降低,该线性关系将以另一条曲线返回到0场强的某点,该点的B将被初始曲线的磁感应强度量BR叫做剩磁感应强度或剩磁(remnant flux density)[2] 相抵消。

如果绘制以外加磁场的全部强度的二者关系图,将为S形的回路。S的中间厚度描述了磁滞量,该量与材料的矫顽力[3] 相关。

该现象的实际影响可为,例如,当通过磁芯的外加电流被撤离,由于残留磁场继续吸引电枢,而引起滞后从而延迟磁能的释放。

磁滞回路: 磁化向量 (M),以磁场强度(H)为函数

对于一种特殊材料,该曲线会影响一个磁路的设计。

为了最小化该影响和减小相关的能量损失,从而采用具有低矫顽力和低迟滞损失的铁磁性物质,例如坡莫合金(铁镍合金,透磁合金)[4]。

在很多应用中,由回路中不同点驱动产生的小的迟滞回路存在于B-H层中。接近原点的各回路有一个较大的µ(磁导率)[5]。回路越小,其磁性形状越柔和。一个特例就是,用一个降低的交流电场去磁化任何材料。

目录

1 物理起源

2 磁滯現象模型

3 應用

4 參考書目

5 參看

6 外部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