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打开蜂蜜罐,原本清亮的液体变成了固态结晶,这到底是正常现象还是蜂蜜变质了?其实蜂蜜结晶就像冬天窗户上结的冰花,是很自然的物理变化,不用太担心。今天就从里到外给大家揭开这个“甜蜜谜题”。

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(果糖约占38%,葡萄糖约占31%),这两种糖的比例决定了蜂蜜的特性。当温度降到13-14℃左右时,葡萄糖分子会从过饱和的蜂蜜溶液里慢慢析出来,形成结晶。这个过程像雪花长大一样——先有个“结晶核”,然后慢慢越长越大,最后变成像糖霜一样细腻的固态。而且结晶快慢还和蜜源有关,比如油菜蜜通常两周就能完全结晶,洋槐蜜可能要半年才会结。

很多人说“能结晶的就是好蜂蜜”,其实这说法不全对。天然蜂蜜的确会结晶,但加工方式会影响结晶情况。研究发现,只要加热温度不超过60℃,蜂蜜还是能保持结晶能力的;可如果用超高温处理,就会破坏结晶的“种子”(结晶核),蜂蜜再也结不了晶了。还有些蜜种比如枣花蜜,就算没加工过,也可能是半结晶的状态,这是因为它本身的成分比例不一样。

要判断蜂蜜好不好,得从这几个方面看:

看结晶形态:好蜂蜜的结晶细细软软的,摸起来像绵白糖;如果结晶颗粒很粗,可能是温度突然变化,或者掺了别的东西。

试加热反应:把结晶蜂蜜放在40℃左右的温水中隔水加热,好蜂蜜会慢慢均匀融化;如果出现油和水分开的情况,就得警惕是不是掺假了。

尝融化后的味道:天然结晶蜂蜜融化后还有淡淡的花香味,层次丰富;如果味道很单一,可能是加工过狠了。

看专业检测:比如测“羟甲基糠醛(HMF)”的含量,欧盟标准是优质蜂蜜要低于40mg/kg,这个数值高说明蜂蜜被过度加热过。

储存蜂蜜也有讲究,不然容易坏:

温度控制在5-20℃的常温最好,别放高温地方,会破坏蜂蜜里的活性成分;

环境湿度要低于75%,太潮湿的话蜂蜜会吸潮发酵;

用玻璃或陶瓷罐子装,别用金属容器,不然蜂蜜里的有机酸会和金属反应;

定期检查,如果有酒味、气泡变多或者颜色不对,说明可能变质了。

现在还有一些小方法能辅助判断:比如家里用碘液测有没有掺淀粉——滴点碘酒,如果变蓝,可能掺了淀粉,但这个方法偶尔会不准(假阳性);专业机构能测“酶值”(比如淀粉酶值),数值高说明蜂蜜更成熟。

还要提醒大家,不是只有蜂蜜会结晶:天然蜂王浆放低温下会分层,蜂花粉表面的蜜衣结晶也是正常的。买蜂产品的时候,得根据不同种类分别判断,别一概而论。

其实只要懂点科学知识,就能避开选蜂蜜的误区,好好享受天然蜂蜜的甜。记住正确的储存方法,买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,才能保证蜂蜜的品质。建议大家买的时候看看检测报告,优先选有专业机构认证的蜂蜜,这样吃起来更放心。